……我希望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、有意志而积极的人,是一个能够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,并且能用我自己的思想和目的,来解释我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人。
其中,国群的群己权界代表着严复论说整体的立意宗旨,他在《群己权界论》首篇开头就说: 群理之自繇,与节制对。尽管在历史上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基础,整体经历了从身份到契约[⑧]的转变,使人类社会在前现代阶段一直是以血缘联接的社会(例如传统的氏族、宗族、家族社会,种族意义上的族群社会等),而在现代阶段转变为以契约联接的社会。
[46][英]哈耶克:《大卫·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》,《公共论丛·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》,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3年,第364页。于是经累叶之争,而卒之有自繇通商之法制。 [⑨]严复:《群学肄言》,商务印书馆,1981年,第260页。[50]而父母政府[51]事事亲力亲为反而让国民失去锻炼自治能力的机会,因此,现实中需要以地方自治之制,以摩厉其治国之才。在各种关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讨论中,不少学者一致认为,政治国家是国民群体权力最集中的体现。
[31] 事立而于人有不利,如此则施者之身,虽为国律所不必及,可以为清议所不容。[22] 既然如此,那么如何能现实有效地裁抑治权之暴横呢?严复给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使小己与国群,各事其所有事,[23]此所谓群己权界,也即凡事吉凶祸福,不出其人之一身。(20)笔者不同意以自身来解释道,但是以道既有亦无,则有几分道理。
这完全符合《老子》的旨趣,而这种自己独立存在的方式,《老子》称之为自然。二 道的所指:自然与无为 道是正确的方法。《老子》曰: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在《老子》看来,无知的赤子、天真的婴儿的生存状态便是自然: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(15)自然、无为之道是对某种状态的描述或形容。
同时,道不仅作用于生物之初,也表现在万物的生存过程中,这便是用。洛克的这种分类揭示了事物的存在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涵:事物自身的物理性、实体性存在和事物的经验性表现。关 键 词:《老子》之道 自然 无为 摹状词 在中国哲学史上,讨论最多的概念大概就是道了,尤其是《老子》之道。当我们说一棵大树茁壮成长时,它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,即实体性的大树自身和大树生长的样子。
因此,还是不被言说为好。(三十七章)只有无名之道才能够确保万物自己的变化(自化)、成就天下安宁,万物依赖于大道而自生、自化,却又独立地、自然地生存,自己做主。《老子》曰:视之不见,名曰微。《易传》曰:形而上者谓之道。
(七十七章)人道则指人类社会运行的正确方式。(五十一章)符合道的万物能够做到自生、自化、自然,或者说,道便是万物自己自然而然。
但是,否定性思维并不能够直接引导出形而上的存在者,因为形而上者的存在需要以某种信念(belief)为条件,如上帝之于信念的意义,离开了信念,上帝不可思议。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,故物无焉,则无物不经。
的确,《老子》曰: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(三十七章)事物无为而自化、自正,自化、自正的行为主体便是事物的物理性或实体性本源。因此,万物有自己的实体性本源,即事物自身,这种物理性、实体性本源是一种实在体。道描述了无为、无名、无有、无执、无形等状态,这种存在方式从形式上来看,的确存在着超越现实万有的可能:无名是对人类理性活动的否定,无形是对现实存在者的否定,无执是对人类价值观的否定等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道是这类事物的存在方式。
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(二十一章)根据以上材料,人们通常将道理解为某种具有物质属性的东西,或者为无限性之实存体(14),以为道是形而上的实体之物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事物的正确的存在方式是道,所以道是事物存在的基础。
加上了《老子》这一限定词,众说纷纭的《老子》之道的所指其实也很简单,即自然和无为。《老子》又曰:致虚极,守静笃。
从反面来说,道即无为,去除人为的干涉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⑤道即自然:事物独立而自在。(20)彭富春:《论老子的道》,《湖北社会科学》2011年第8期,第112页。
有学者指出:‘道其实指的就是‘自然,即‘道即(是)‘自然也。《老子》曰:不出户,知天下。
③道描述了一种让事物自己独立存在、自然而然的状态。那么,万物如何生存呢?万物因道而得以长久,长久生存的主体便是万物,故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这便是作为通名的道的基本内涵。这种正确的原理或基本方法,对于成就某种(合理的)事情而言,无疑十分重要,故而最为尊贵。
事实上,万物在存在方法的基础上,还有一个实体性本源,即自然而自在的事物自身。因此事物自身与它的在世方式同时存在。它既不神秘,也谈不上什么超经验性,更不是形而上的存在。前者为物理性、实体性基础,后者为经验性(人们通常依靠经验察觉事物的存在状态或方式)基础。
故《老子》称: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也就是说,道指正确的方法或方式。
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!(二十章)婴儿天真、昏昏、无知,只知道守本(食母)。笔者不揣浅陋,试图根据摹状词理论对《老子》之道(文中亦简称道)作一解释,供学界参考。
有学者称道只是道自身。(二十五章)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